上一篇是有關於「養精/養卵/養子宮」 的文章,港妻我自己認為是非常實用並且是做體外受精(IVF)前必須注意的,所以還沒看的朋友們最好去看看喔。而本篇是集合了與體外受精(IVF)相關,可是於之前的文章中沒有時間提及,或是比較多人好奇及感興趣的Q&A文章,這亦是港妻我關於體外受精(IVF)文章的最後一篇了,希望對大家有幫忙吧~~
Q1. 第一代、 第二代及第三代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的分別是什麼??
很多人以爲試管嬰兒的「代」數是一代比一代先進,後代一定會比早期出來的更好,但事實並不是這樣。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的「代」只是一個方便的說法,它們真正的區別是「適用於不同的情況」。
第一代是我們常說的IVF-ET(體外受精-胚胎移植)。是指把男性的精液進行特殊的處理,再將精子和卵子放在實驗室的培養基中,讓它們自然結合形成受精卵,這是最普通常規的受精方式 。第二代ICSI(卵胞漿內單精子顯微注射技術)在精子基本健康狀況不好,以致不能自然地和卵子結合時所使用的特殊受精方法,亦即在顯微鏡下將精子注射到卵子內使卵子受精的一種方式。第三代技術是「胚胎移植前遺傳學診斷或篩查」,當中包括PGD(胚胎移植前遺傳學診斷)及PGS(胚胎移植前遺傳學篩查),兩種方法針對的人羣不同。做PGD或者PGS時要在移植之前,檢查每一個胚胎的染色體看是否有遺傳學疾病,發現存在有問題的胚胎就不用,沒有異常的胚胎才移植到女方子宮內的一種方式。
驟眼看當然覺得第三代最好,可是根據港妻我個人排卵及情人精子的狀況,我們是選擇進行第二代ICSI的。不選擇第三代的原因在第一篇的時候也略略說過,因為PGD或PGS必須配合使用5天培養,其過程及後續的篩查會使胚胎/囊胚損耗率變高,比較適合胚胎數量原本較多的人。如果胚胎數量不多像港妻我只有5-6顆,硬要堅持做第三代反而有機會落得沒有任何一顆胚胎可用的尷尬境地。因此,要了解自己的狀況才知道要選第幾代,不要盲目的以為第三代一定會比第一代好。
Q2. 體外受精(IVF)會有副作用嗎??
一般來說體外受精(IVF)相當安全,絕大部份研究顯示沒有長期副作用和甚少出現並發症的。但過程中仍有少許可能出現少量出血、損害附近的器官以及盆腔感染等情況(發病率亦低於1%)。由於做體外受精(IVF)需要打針透促排卵,較年輕或有多囊性卵巢綜合症的人士有機會有卵巢過度刺激的風險,但現在用新的方案風險是非常十分之低,機會率低於0.3%。但是,若植入多於一個胚胎則會增加多胎妊娠的風險。
除此之外,以港妻我自己個人經驗以及網上亦有不少人提及在進行體外受精(IVF)後有發胖的情況,但同時亦有不少文章解釋了體外受精(IVF)後會發胖是誤解。科學性的解釋是使用排卵針藥會出現暫時性水腫,而水腫會在1-2個月內消退。另外,由於做了體外受精(IVF)的人無論是在前期開始養身,或是後期不敢隨意走動而經常躺臥都會引致發胖,可是這種發胖跟做了體外受精(IVF)是完全無關的,所以其實發胖並不是副作用之一。
Q3. 做體外受精(IVF)不斷的打針取卵會造成提早更年期嗎??
原本港妻我也以為打針取卵是提早用掉日後的卵子,但詢問過醫生後才發現自己真是知識貧乏,做體外受精(IVF)根本是不會造成提早更年期的。像港妻我第一篇文章中所提及的基礎卵泡卵巢庫存量,年輕庫存量高時平均每月約有20顆基礎卵泡被徵召出來,而基礎卵泡因應人類身體的自然規律,最終只會有1顆成為成熟卵子被排出(有的人可能是2顆),剩下的19顆則因為不夠好不夠成熟而會全部自然萎縮,這些被身體淘汰掉的卵泡在下個周期亦是無法回收使用的。
所以!!!! 原本女生每個月經周期的確只有1-2顆成熟卵子被排出,但經過人工的打針透卵,却能把同一個周期內的基礎卵泡盡量全部養大養成熟,把原本只有1顆的成熟卵子,變成同時能養成多顆卵子一起成熟,基礎卵泡亦不用白白萎縮浪費掉了。因此這方式只是把當月的基礎卵泡盡量用好用盡,而並不是用到未來的成熟卵子,亦不會因為卵子被提早用掉而造成提早更年期問題了。
Q4. 體外受精(IVF)能選擇胎兒的性別嗎??
在美國及泰國等國家能合法選擇胎兒的性別,但在香港、台灣及韓國等國家根據人工生殖法規定,體外受精(IVF)禁止非醫學需要的性別鑑定。只有當遺傳學檢查結果證實,受術夫婦可能生育X性聯隱性遺傳病的孩子時,才能合法得允許選擇胎兒的性別(通過PGD/PGS的技術進行篩選無基因疾病的嬰兒)。
但港妻在網上爬文時發現,不少人對於一個國家能否選擇胎兒性別的因素,取決於該國有沒有第三代體外受精技術(即PGS/PDG),但其實這個觀念是不正確的。雖然PGS/PDG的確可以篩選出胎兒性別,但並不代表該國在法律層面允許選擇胎兒性別。例如香港、台灣、日本和韓國等國家全部都俱有第三代體外受精技術,但基於性別篩選可能會造成一些男女損失衡、社會或道德問題,所以除非是以上提及的一些基因疾病情況外,正常情況下都是並不允許選擇胎兒性別的。
Q5. 體外受精(IVF)能選擇胎雙胞胎或多胞胎嗎??
生育雙胞胎或以上單看技術層面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是每個國家對移植胚胎數目都有嚴格的規定 (例如台灣及韓國少於35歲,單次最多只可植入2顆胚胎)。當中還需考慮多胎姙娠會引起各種併發症,如姙娠高血壓、胎膜早破、流產、早產等,因此醫生會根據病人的個人情況,就算懷上雙胞胎或以上亦可能會建議在孕早期行減胎術。
Q6. 各國做一次體外受精(IVF)的費用和針數差不多的嗎??
香港某些醫學中心宣稱用「最新藥物做IVF不用自己天天打針,整個過程只需打三針就可以完成」,甚至「取卵可以不麻醉」,而的確我亦有香港朋友在香港進行體外受精(IVF)只打了4針,所以香港以高昂的價錢可以換來少點皮肉之苦。
但其實不同國家、不同促卵方案及不同身體情況等都會影響針數,最常見就是植入後胚胎不穩定而要追加施打的黃體素針(俗稱安胎針、保胎針或油針),這種情況就真的很因人而異。港妻我自己因流啡只是多打過一次的安胎針,但有的人可能身體狀況特別不好便要每天打到穩定為止,更有些極端的例子每次IVF連安胎針藥打上過百支針都有,所以很難說準。
但是港妻我自己覺得像台灣是屬於安全派的,就是「寧多勿少」的概念和態度。人的身體很多時候難以準確預先去知道,到底植入胚胎後是穩定還是不穩定。而且一旦看見了明顯的流紅/流啡症狀知道不穩定才去打安胎針補救的話,也未必每次都好運能救得回來。所以我感覺台灣是傾向無論有沒有不穩定症狀,都會施打較多的針去預先提高穩定性,然後才再針對超級不穩定的人提供更多更多的針和藥,這亦是為什麼台灣打針針數普遍要比其他國家都多,而且著床成功率較高的原因之一
。這一點讓我覺得台灣告和韓國是很不同的,韓國是看你好好的便不會先做更多的事情去預防,是屬於一旦出現不穩定情況才補救的類型,所以其實港妻我是比較心儀台灣的做法,寧可多捱幾針提高穩定性,也不想因這種「只做夠不做多」的慣常做法而導致失敗又重頭再來。
香港瑪麗醫院2020年4月時的價格參考: https://hkuivf.hku.hk/content/uploads/2020/09/OGRM702-Charging-for-private-ART-Chinese.pdf
Q7. 不做體外受精(IVF),只選擇冷凍卵子可以嗎??
當然可以。由於近年來沒有伴侶的女性越來越多,因此為未來的懷孕而以冷凍形式保存卵子亦愈來愈普遍。卵子進行冷藏,待準備好懷孕時進行解凍並以IVF形式進行受孕。這形式的生育成功率大部分取決於女性抽取卵子時的年齡,大約是31.5% (25歲時凍卵) 至14.8% (40歲時凍卵) 之間 ,同時也有部分原因取決於孕母當時的子宮情況及身體狀態等。
凍卵的流程與一般體外受精(IVF)差不多,只是一些過程的時間點往後推遲而已。兩者都是需經過打針透卵及取卵的過程,但在取得卵子後不用馬上與精子結合,而是要挑選品質合格的卵子進行零下196°C冷藏。冷藏的卵子可保存很久,而且可保證解凍的卵子跟最初無異,待日後進行體外受精(IVF)時使用。
好了~~~!! 一連九篇與體外受精(IVF)相關的文章已經全部順利寫完了,希望能幫助到有意想做IVF的人解除到一些心中疑惑,港妻我在這亦祝福大家有好運之餘亦能有好孕!! BYE~~B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