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2日星期一

2020年第三次IVF體外受精(試管嬰兒)終於成功了 - 經驗談(三)之韓國體外受精

 

上一篇文章港妻我講到了「輸卵管造影檢詳情」、「輸卵管阻塞對於懷孕的影響」和「男女不孕的可能成因」等等,這篇便是我在韓國做體外受精的事情了。


在可植入胚胎/囊胚數方面,由於韓國的法律了預防濫殺小生命,所以規定「國際年齡未滿36歲者,每次體外受精最多可選擇植入2顆胚胎/囊胚; 而國際年齡滿36歲者,每次體外受精最多可選擇植入3顆胚胎/囊胚」。港妻我做體外受精(IVF)的時候是34歲,而且希望能懷上雙胞胎,所以每次做體外受精時都選擇植入2顆而不是1顆。




*以上韓元換算港元以150為準則
*第三次取卵手術後餘卵子冷凍一年費用₩450,000(HK$3,000)並未計算在上表中
催卵針1號(催使卵泡生長)= Gonal-葉黃素300IU
催卵針2號(催使卵泡生長)= IVF-MHP(Menotropin HP inj.) 75IU
防破針(防止卵泡破裂排出卵子)= Ganilever Prefilled Syringe inj. 0.25mg/0.5mL
破卵針(刺激卵泡破裂排出卵子)= OVIDREL 250 micrograms/0.5ml 
陰道塞藥(補充黃體酮/素)= Cyclogest 200mg
子宮收縮抑制點滴(減低/放緩子宮收縮)= Atosiban 37.5mg/5ml

在價錢方面,大家看了圖片資料應該很快便能看得出,在韓國做體外受精(IVF)比在香港或台灣都要便宜很多。港妻我在做第2次的時候更低至只需要HK$ 1,517便完成了,原因是在做第2次之前沒有做任何額外的身體檢,但在做第1次及第3次之前都個別做了些不同的檢,價格便上升落在HK$ 4,300-4,800左右一次。便宜的原因有幾個,原因一是韓國人每月都有交健康保險건강보험(基本醫療保障),徵收比率是在職人士薪水的3.43%個例子若月薪是HK$ 30,000,即每個月無論有沒有用到醫療保障,都要自動被扣除HK$ 1,029才會收到剩下的薪水。但換言之,每次去看病或檢都會有一定程度的醫療保障,比起沒有交健康保險人士的醫療費用會較低。

 

原因二是韓國生育率很低,2020年香港及韓國分別的粗算生育率是1.41。在2020年世界生育率排名中,第1位尼日爾的6.9與第187位韓國的1相差了接近7倍,而與第111位新西蘭的2亦差了2 (世界生育率排名數據出自: worldpopulationreview.com)。反正,低生育率使韓國政府推出了不少鼓勵生育的政策,而港妻我所申請的體外受精支援金便是其中一種,只要持有醫院所開出的「難孕證明」去自己洞內的保健所申請便行。申請雖然有收入審,但是門檻極低,只是不是很富有都能成功申請的,至於詳細情形和金額如下:

 


原因三是韓國本身的醫療費用就比較低。港妻我算過,就算我沒法享有韓國的健康保險及體外受精支援金,平均每次體外受精(IVF)下來的實付費用亦只是HK$ 24,000-28,000左右,相比起香港私家醫院每次至少7-10萬港元以上,足足有相差了3-4倍的價錢。而亦由於香港做一次體外受精(IVF)動輒便要108萬,以致很多有需要的人想做亦可能因財政原因做不了,又或是做了一次失敗亦只能放棄不再做。相對而言,韓國在方面的醫療費用壓力較少,對港妻我來說亦算是一種幸運。

 

重複進行時間間隔方面,港妻我總共做了3次體外受精,並在第3次的時候才成功懷上單胞胎。當我第一次失敗後,醫生說有不少人在下次排卵時會有卵子自然爆裂的情況,所以要等卵子狀況回復正常才能進行下一次體外受精,根據經驗約相隔2個排卵週期左右(例如像港妻我原本每月排卵很準的人便是休息2個月的意思),但期間仍然會每月回醫院一次追蹤排卵狀況。可是港妻我的個人情況是,在體外受精失敗後的下一個月檢排卵時,發現我的卵子沒有自然爆裂,而且無論是成熟程度、形狀及尺寸大小都處於正常狀況,所以醫生說如果我希望的話,在下月再次排卵時便可再次進行體外受精。由於港妻我考慮到自己年齡問題挺心急的,再加上情人跟醫生再三確認過我的身理狀態對於再次打針及手術沒有問題,所以我便選擇只隔了一個月便馬上做了第2次,而且第2次及第3次之間亦同樣只是隔了一個月(1次是7/2次是9/3次是11)

 

大部分人一聽到要「做手術」去取卵及放胚便開始很害怕會痛,或是很擔心這樣頻密的手術會「傷身體」。港妻覺得「傷身體」這種念比較接近中醫的角度,而我一直是看西醫去做體外受精(IVF)的,所以我的韓國西醫生亦從來沒提到什傷不傷身體的話題。西醫主要就是看身體硬件有沒有問題 (例如: 手術後3天後還有沒有子宮持續出血/ 子宮不尋常並長期的疼痛/ 身體發燒/ 卵巢發炎腫脹或其他不應有的症狀/下月是否正常排卵等),若都沒有什特別的不良反應,便認身體已經從手術中恢復沒問題了。但中醫角度可能會認就算沒有可見的不良反應,反正手術後就應該調理一下身體才是正的恢復。如果大家是以中醫的角度認做了一次要好好把身體調好再做,便可以隨自己情況選擇時間間隔了。畢竟中醫跟西醫的想法不一樣,中醫多著重身體整個的調和與恢復,而西醫則看身理硬件和數據,港妻我亦沒法跟大家說一個所謂「正確的」時間間隔,因這是每個人都不一樣的,最終只能靠大家與醫生的溝通、按自己心安和喜好去判斷了


照片出自Champimom Newsletter網頁「尋求生育輔助注意|體外人工受孕是一場必勝的仗嗎?」

打針針數方面,首先在韓國第1次進行體外受精的時候,醫生通常只會以最基本最保守的心態去進行,反過來說是不會全力積極地使用針藥。原因是因醫生並不了解這位女性身體對於排卵針藥的反應,萬一遇到對排卵針反應高的人會有OHSS(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的可能性,所以一開始都是不敢「下太重手」。正如港妻我做第1次的時候是連續打了8天共19針,第2次連續打了9天共28針,到了第3次連續打了10天共31針。中途亦試過更換陰道塞藥(台灣說的小白球)的品牌,放胚的時候亦把胚胎營養液換成了胚胎膠水讓著黏功能進一步加。凡此種種在用針藥上的調整、加與更換,都是醫生根據我每次的身體情況及上一次的經驗累積所得出更好的改善。所以有數據亦顯示,體外受精第2-3次成功率會比對上一次高8-10%左右,而成功率最高的次數是第3次及第4次的時候。

 

由於在韓國做體外受精要說的事情實在太多了,港妻我擔心一篇文章過於冗長,而且資料太多而令大家一時間難以吸收,所以本篇便決定在這裡暫時收筆。而體外受精經驗的下一篇會有「打針的感受」、「卵子的變化過程」、「取卵及放胚手術詳情」、「著床徵兆」和「進行體外受精的整體感想」等等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們請留意我的下一篇文章囉。BYE~~BYE~~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